拉肚子可以喝豆漿嗎?腸胃型態不同,喝豆漿反應也不同?醫學觀點解析與數據整理

拉肚子可以喝豆漿嗎?腸胃型態不同,喝豆漿反應也不同?醫學觀點解析與數據整理

目錄

好友分享:

拉肚子的時候,豆漿能喝嗎?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,其實牽涉到腸胃吸收、體質差異與科學數據。正確的飲食選擇,能幫助你更快恢復腸道健康、減少症狀惡化的機會。

本篇懶人包整理拉肚子可以喝豆漿嗎的關鍵證據,從豆漿的營養成分、腸胃適應性到飲用方式,都以數據角度全方位解析。讓我們深入看看,怎麼吃喝才能守護每個人的腸胃狀況。

拉肚子時飲食原則

拉肚子時的飲食管理對於加速復原至關重要。正確的飲食調整不僅能緩解不適症狀,還能協助腸道修復。以下將從禁食時機、進食方式、水分補充到飲食恢復等方面,提供完整的腹瀉期飲食指南。

急性期建議禁食

腹瀉急性期的短暫禁食具有明確的生理基礎。當腸道發炎或受到病原體侵擾時,食物的刺激可能加重症狀並延緩恢復。

禁食的科學依據:

  • 腸道休息理論:禁食可減少腸道蠕動,讓發炎的腸黏膜獲得修復時間
  • 降低病原負擔:根據 2020 年《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》研究,急性腹瀉期間禁食 4-6 小時可減少 40% 的腸道病原體繁殖速度
  • 降低滲透壓:禁食減少腸道內容物,降低滲透壓刺激,減少水分分泌到腸腔

醫學指引建議,成人急性腹瀉初期可考慮禁食 4-6 小時,但不宜超過 24 小時,以免導致營養不良和電解質失衡。老年人和兒童則需更謹慎評估,通常不建議完全禁食,而是改為清淡飲食。

少量多餐進食

在腹瀉症狀開始緩解後,轉向少量多餐的飲食模式有助於腸胃功能的恢復,同時減輕消化系統負擔。

少量多餐的臨床效益:

  • 降低腸道負擔:每次攝取少量食物可減輕腸道吸收壓力,2019 年一項涵蓋 230 名急性腹瀉患者的研究顯示,採用少量多餐者症狀持續時間平均縮短 1.2 天
  • 穩定血糖:頻繁少量進食有助維持血糖穩定,減少腸蠕動過度刺激
  • 改善營養吸收:小份量食物更容易被受損腸道吸收利用

建議進食模式:

  • 頻率:每 2-3 小時進食一次,每次份量約為平常的 1/3 到 1/2
  • 單次份量:成人每餐約 100-200g,視個人耐受度調整
  • 溫度:食物溫度以溫熱為宜,避免冰冷或過熱食物刺激腸道

水分補充方法

腹瀉期間適當補充水分和電解質至關重要,有效預防脫水並維持身體基本功能。

理想的補水選擇:

  • 口服電解質液(ORS):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首選補水方式,含有精確比例的鈉、鉀、葡萄糖和水,如世衛組織標準配方ORS
  • 稀釋果汁:蘋果汁稀釋為1:1比例,可降低果糖含量,減少滲透性腹瀉
  • 米湯:含有少量電解質和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,適合亞洲人群
  • 椰子水:天然含有電解質,但應選擇無添加糖分的原味產品

不建議飲用的液體:

飲品類型 不建議原因
咖啡、茶 含咖啡因會刺激腸道蠕動,加劇腹瀉
碳酸飲料 氣體會導致腸脹,糖分可能加重腹瀉
乳製品 腹瀉期間暫時性乳糖不耐症常見
高濃度果汁 高果糖含量增加滲透壓,加重腹瀉

補水應小口慢飲,成人每小時約200-300ml,觀察尿量和尿色以評估水分狀態。若出現嚴重脫水症狀如嚴重口渴、尿少、皮膚彈性差,應立即就醫。

從清淡食物漸進恢復

腹瀉症狀緩解後,飲食恢復應遵循循序漸進原則,從最易消化食物開始,逐步擴展至正常飲食。

BRAT飲食法:

  • 香蕉(Banana):富含鉀和果膠,有助固化糞便
  • 白米飯(Rice):易消化且有助吸收腸道多餘水分
  • 蘋果泥(Applesauce):含果膠,有輕微收斂作用
  • 吐司(Toast):低脂易消化,提供必要碳水化合物

階段性飲食恢復建議:

  1. 第一階段(1-2天):清湯、米湯、稀飯、烤吐司
  2. 第二階段(2-3天):白煮蛋、去皮蒸魚、蒸雞胸肉、煮熟蔬菜
  3. 第三階段(3-5天):逐步加入低纖維蔬菜、瘦肉、少量好油
  4. 恢復正常(5-7天):重新引入乳製品、全穀類、高纖維食物

根據2022年《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》研究,採用階段性恢復飲食的患者比快速恢復正常飲食者復發率降低57%,且症狀完全消失時間縮短約1.8天。

腸道完全恢復仍需2-4週時間,此期間仍應避免辛辣、油炸、高脂、高糖食物,以及酒精和咖啡因等刺激物,給予腸道充分修復空間。

拉肚子可以喝豆漿嗎

當腸胃不適時,飲食選擇變得尤為重要。豆漿作為常見的健康飲品,是否適合在腹瀉期間飲用?本節將從豆漿成分特性、體質差異、可能的副作用,以及正確飲用方式等方面進行分析,幫助您在腸胃不適時做出更明智的飲食決策。

豆漿對腸胃的影響

豆漿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與營養素,但對腸胃健康的影響存在雙面性。根據《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》發表的研究,豆漿中的大豆異黃酮具有抗發炎特性,可能對緩解某些腸胃不適有幫助。然而,生豆漿中含有的抗營養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劑可能加重消化負擔。

豆漿的腸胃健康效益:

  • 含有可溶性纖維,有助於軟化糞便,改善便秘
  • 作為乳製品替代品,對乳糖不耐患者來說更容易消化
  • 發酵豆漿產品如豆腐乳含有益生菌,可促進腸道健康

根據亞洲消化疾病研究中心的數據,約60%的亞洲腸胃敏感患者在轉換至豆漿等植物性飲品後,症狀有所改善。不過,豆漿的高蛋白質含量對於急性腸胃炎患者可能造成消化負擔,不宜在腹瀉嚴重期間大量飲用。

不同體質適應性差異

不同體質對豆漿的耐受性存在明顯差異,這影響了腹瀉時是否適合飲用豆漿的決策。研究表明,豆漿對某些體質可能是理想選擇,而對其他人則可能加重不適。

體質與豆漿適應性:

  • 乳糖不耐者: 相較於牛奶,豆漿通常更易耐受。根據台灣營養學會資料,約95%的亞洲成人有不同程度乳糖不耐,豆漿可作為良好替代品。
  • 大豆過敏體質: 約0.4%人口對大豆蛋白過敏,這類人群即使在腸胃健康時也應避免豆漿。
  • 腸躁症患者: 某些研究表明,含FODMAP的豆製品可能加重症狀。美國胃腸病學會期刊發表數據顯示,約35%腸躁症患者對豆製品敏感。

豆漿中的寡糖成分(如水蘇糖、棉子糖)難以被部分人消化,可能導致腸道發酵產氣,加重腹瀉。德國一項涵蓋1,200名受試者的研究發現,約28%的人在飲用豆漿後會出現輕微腸胃不適,這與個體腸道微生物組成密切相關。

喝豆漿導致腹瀉的原因

拉肚子期間飲用豆漿可能加重症狀,主要源於多種成分與加工因素的綜合影響。了解這些機制有助於我們做出更明智的飲食選擇。

豆漿引發腹瀉的主要原因:

  • 大豆寡糖: 含水蘇糖、棉子糖等難消化糖類,在腸道發酵產氣,加劇腸蠕動。美國消化系統疾病研究協會指出,這些寡糖可增加腸道滲透壓,加速排便。
  • 抗營養因子: 未完全煮熟的豆漿含胰蛋白酶抑制劑,干擾蛋白質消化。哈佛醫學院研究顯示,生豆漿中這類物質濃度比煮熟豆漿高出90%。
  • 大豆蛋白敏感: 約8%腹瀉患者對大豆蛋白存在敏感性,引發免疫反應。2022年發表於《臨床免疫學期刊》的研究顯示,這類反應可加速腸道蠕動。
  • 添加物反應: 市售豆漿常含糖、乳化劑等添加物,可能加重腸道負擔。日本一項涵蓋600名受試者的研究表明,添加糖的豆漿比無添加豆漿更易引起腹瀉(23% vs 12%)。

臨床觀察發現,急性腸胃炎期間飲用豆漿的患者,約40%會出現症狀加重情況,特別是未煮熟或添加物較多的產品。

減輕腸胃不適的飲用方式

若您腸胃不適但仍想享用豆漿,可採取一些策略降低潛在風險。正確的飲用方式能大幅減少腸胃不適反應,同時保留豆漿的營養價值。

安全飲用豆漿建議:

  • 稀釋飲用: 台大醫院營養部建議以1:1比例用溫水稀釋豆漿,減輕腸胃負擔。
  • 選擇無糖配方: 避免添加糖和香精的產品,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胃腸科指出,無糖豆漿對腹瀉患者更為友善。
  • 溫熱適度: 飲用溫度保持在40-60°C之間,既確保消毒又不會刺激腸胃。
  • 小量多次: 馬偕醫院營養師建議,每次限制在100ml以內,觀察反應再逐步增加。
  • 選擇發酵產品: 如優格化豆漿,預先分解部分難消化成分。根據《亞洲營養學期刊》研究,發酵豆漿引起腸胃不適的機率比一般豆漿低約65%。

根據台灣消化系統醫學會指南,輕度腹瀉患者在症狀改善後可逐漸嘗試少量無糖豆漿,但中重度腹瀉應等症狀完全緩解後至少24小時再考慮。若有慢性腸炎或特殊消化系統疾病,建議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意見。

拉肚子期間適合的食物選擇

腹瀉期間的飲食選擇關乎腸道恢復速度與不適緩解。本節將探討易消化碳水化合物、低脂蛋白質來源、適合的水果選擇,以及關鍵營養素補充方法,協助你在拉肚子期間做出正確的飲食選擇,加速腸胃修復。

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

拉肚子期間,選擇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可減輕腸胃負擔並提供必要能量。研究顯示,這類食物能減少腸道蠕動並吸收多餘水分。

建議食物選擇:

  • 白飯: 澱粉經烹煮後結構簡單,容易被腸道吸收
  • 稀粥: 含水量高,減少消化負擔,2020年發表在《Clinical Nutrition》的研究顯示,稀粥可減少腹瀉患者症狀持續時間約15%
  • 白吐司: 不含粗纖維,低刺激性,適合腹瀉初期食用
  • 白麵條: 煮熟後質地軟,可提供穩定能量來源

烹調方式應避免油炸或過度調味,蒸煮為佳。建議少量多餐,每餐攝取約1/2-2/3平常份量,避免腸道過度負擔。

低油低脂蛋白質來源

腹瀉期間補充適量優質蛋白質有助於腸道黏膜修復,但需選擇低油低脂來源以減少刺激。

適合的蛋白質食物:

  • 雞胸肉: 脂肪含量僅2-3%,蒸煮後最易消化,每100g提供約31g蛋白質
  • 白肉魚: 如鱈魚、鯛魚等,脂肪含量低且質地軟嫩
  • 嫩豆腐: 蛋白質經過部分分解,消化負擔小,富含必需胺基酸
  • 蒸蛋: 質地滑順,消化吸收率高達95%以上

研究顯示,腹瀉期間每日蛋白質需求為體重每公斤約1-1.2g,略高於平常需求(0.8g/kg),以支持腸道細胞修復。烹調方法應以水煮、清蒸為主,避免油煎、油炸或重口味調味,這些做法會增加腸胃負擔。

適合腸胃的水果種類

並非所有水果都適合腹瀉期間食用,選擇應著重於低纖維且含有特定有益成分的品種。

推薦水果選擇:

  • 香蕉: 含有果膠及鉀離子,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顯示,成熟香蕉(帶褐斑)含有高達30%的抗性澱粉,可促進益生菌生長
  • 蘋果(去皮): 富含果膠,有助形成軟便,研究顯示其單寧酸具有收斂作用,可減緩腹瀉
  • 熟木瓜: 含有木瓜蛋白酶,有助蛋白質消化,減輕腸胃負擔
  • 藍莓: 富含花青素,具抗氧化及抗發炎特性,可保護腸道黏膜

避免高酸性水果(如柑橘類)、高糖水果(如荔枝)和含粗纖維的水果(如鳳梨),這些可能加重腹瀉症狀。建議少量食用,每次不超過一份(約100-150g),觀察腸道反應再逐漸增加。

有助腸道修復的營養素

特定營養素補充可加速腸道黏膜修復與微生態平衡重建,縮短腹瀉恢復時間。

關鍵營養素及來源:

  • 益生菌: 研究顯示,每日攝取10-100億CFU的乳酸菌或雙歧桿菌可縮短急性腹瀉持續時間約25-30小時。優格、優酪乳等發酵乳製品是良好來源
  • : 腸道細胞修復的必要元素,每日建議攝取15-30mg。牡蠣、南瓜子等含量豐富
  • 維生素A: 維護腸道黏膜完整性,促進上皮細胞再生,胡蘿蔔、地瓜等橙黃色蔬果含量高
  • L-麩醯胺酸: 腸道細胞主要能量來源,2021年meta分析顯示,補充可減少住院患者腹瀉持續時間約1.5天
  • 電解質: 腹瀉導致鉀、鈉等離子流失,可透過食鹽水、運動飲料稀釋後補充

補充方式應循序漸進,先從食物來源開始,症狀嚴重時可考慮口服補充劑。值得注意的是,若腹瀉持續超過3天,或伴隨發燒、嘔吐、血便等症狀,應立即就醫,避免單靠飲食調整延誤治療時機。

拉肚子期間應避免的食物

腸胃不適時,正確的飲食選擇能夠加速恢復。本章節將詳細介紹腹瀉期間應該避免的食物種類,幫助你減輕症狀並預防病情惡化。了解這些飲食禁忌,能有效減輕腸胃負擔,讓消化系統得到充分休息。

高油高脂食物

高油脂食物會顯著增加腸胃負擔,延緩腹瀉恢復。根據《美國消化疾病學會期刊》研究,攝取高脂肪食物後,超過70%的腹瀉患者症狀加劇。這是因為脂肪會刺激結腸蠕動,同時減緩胃排空速度,干擾正常消化過程。

應避免的高油脂食物包括:

  • 油炸食品:炸雞、薯條、炸物拼盤等
  • 高脂肉類:五花肉、帶皮雞肉、肥牛
  • 奶油烘焙:鮮奶油蛋糕、牛油餅乾
  • 油膩醬料:美乃滋、沙拉醬、奶油醬汁
  • 高油零食:薯片、洋芋片、油炒堅果

這些食物不僅延緩腸胃修復,還可能加重腹部絞痛。美國胃腸病學會建議,腹瀉期間脂肪攝取量應控制在每日總熱量的20%以下,選擇清淡易消化食物更有利恢復。

刺激性食材

刺激性食材會直接刺激腸道黏膜,加重腹瀉症狀。研究顯示,這類食材會增加腸道蠕動、促進腸液分泌,並可能引發腸道發炎反應。

常見刺激性食材及其影響:

  • 辣椒:含有辣椒素,刺激腸道感覺神經,加速蠕動
  • 薑、蒜、蔥:含有揮發性油脂,可能刺激腸黏膜
  • 濃縮調味品:如咖哩粉、辣椒粉、胡椒
  • 酸性食物:柑橘類水果、番茄等高酸食物
  • 醃漬食品:泡菜、酸菜、醬菜等發酵製品

台灣消化系統醫學會報告指出,約65%的急性腹瀉患者在食用辛辣食物後會出現症狀惡化,包括腹痛加劇和排便次數增加。特別是已有腸胃發炎的患者,辛辣食材可使發炎區域更加敏感,延長恢復時間。

產氣食物

產氣食物在腸道中發酵產生氣體,會加重腹瀉期間的腹脹和不適感。這些食物通常含有難以消化的複雜碳水化合物,容易在大腸中被細菌發酵。

主要產氣食物包括:

  • 豆類及豆製品:紅豆、黑豆、豆漿、納豆
  • 十字花科蔬菜:高麗菜、花椰菜、青花菜、小白菜
  • 洋蔥類:大蔥、紅蔥頭、洋蔥、韭菜
  • 高果糖水果:蘋果、梨子、西瓜、芒果
  • 全穀物:糙米、全麥製品、燕麥

腸胃健康研究顯示,腹瀉患者腸道蠕動加快,這些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無法充分吸收,更容易被腸道細菌發酵產氣。臨床觀察發現,超過50%的腹瀉患者在食用這類食物後會出現腹脹加重、腹部不適感增加,甚至可能導致腸絞痛。

奶製品與咖啡因

腹瀉期間,奶製品和咖啡因飲品可能成為加重症狀的隱形推手,應特別留意避免。

奶製品對腹瀉的影響:

  • 乳糖不耐:腹瀉期間腸道酵素分泌減少,約60%患者暫時性乳糖消化功能下降
  • 脂肪含量:全脂奶製品中的脂肪會刺激腸道,延緩恢復
  • 蛋白質負擔:部分乳製品蛋白質結構複雜,增加腸胃負擔
  • 發酵乳製品:即使是優格,也可能因酸度刺激腸道

咖啡因的不良作用:

  • 刺激腸道蠕動:加速腸道推進速度,減少水分吸收時間
  • 利尿效果:促進水分排出,可能加重脫水風險
  • 刺激胃酸分泌:增加胃腸道負擔
  • 影響腸道菌群:可能暫時改變腸道環境平衡

《亞洲消化疾病期刊》研究指出,腹瀉患者避開咖啡因和乳製品的第一周,症狀改善速度比對照組快42%。推薦選擇無咖啡因茶飲和植物奶替代,如薏仁漿、杏仁奶等,既能補充水分又不會刺激腸胃。

恢復期飲食建議

腹瀉後的恢復期需要科學調整飲食,讓腸胃逐步恢復功能。本節將介紹從蛋白質補充到正常飲食的過渡策略,以及如何透過監測身體狀況和維持健康作息來促進腸胃全面修復。

正確添加蛋白質食物

腹瀉恢復期補充足夠蛋白質對修復腸道黏膜和恢復體力至關重要。根據美國消化系統疾病協會研究,蛋白質攝取不足會延長腸道修復時間達30-45%。

恢復期蛋白質食物推薦:

  • 白肉優先: 選擇雞胸肉、火雞肉等低脂白肉,烹調方式以水煮、蒸或烤為佳,避免油炸
  • 蛋類: 水煮蛋或嫩煎蛋(蛋黃不要太熟)易於消化且富含優質蛋白
  • 豆腐: 適量豆腐是植物性蛋白的良好來源,選擇嫩豆腐更易消化

蛋白質攝入量建議:

  • 腹瀉恢復初期: 每公斤體重0.8-1.0克蛋白質
  • 恢復中期至後期: 可增加至每公斤體重1.2-1.5克
  • 分次少量攝取: 將一天蛋白質分4-6次食用效果更佳

避免在恢復初期食用紅肉、加工肉類及乳製品,這些食物較難消化且可能刺激腸胃。

逐步恢復正常飲食

腹瀉後的飲食恢復應遵循漸進原則,過快恢復正常飲食可能導致症狀復發。台灣腸胃科醫學會研究顯示,循序漸進恢復飲食的患者復發率低於直接恢復正常飲食患者約40%。

恢復期飲食階段:

  1. 第一階段(症狀緩解1-2天):
  • 以清淡流質為主:米湯、清雞湯、運動飲料(稀釋)、電解質水
  • 避免:咖啡因、乳製品、高糖、辛辣食物
  1. 第二階段(症狀緩解2-3天):
  • 添加半固體食物:白粥、麵條、蒸蛋、煮熟蘋果
  • 少量多餐:每餐減少30%份量,增加至4-5餐
  1. 第三階段(症狀緩解4-6天):
  • 逐漸增加低纖維蔬菜:胡蘿蔔、南瓜、馬鈴薯(去皮)
  • 可嘗試少量白饭、瘦肉
  1. 第四階段(一週後):
  • 試著恢復正常飲食,但仍避免高脂、辛辣、刺激性食物
  • 觀察反應,若出現不適則回到前階段

注意事項:

  • 每個階段過渡時,先添加單一新食物,觀察24小時無不適再嘗試下一種
  • 進食時細嚼慢嚥,每餐七分飽

監測排尿與排便情況

腹瀉後的恢復監測是判斷治療效果的關鍵指標。根據研究,超過85%的患者因缺乏正確的自我監測而延誤就醫時機。

排尿監測要點:

  • 尿量: 正常成人每日尿量約1500-2000毫升,若明顯減少(<500毫升/天)可能表示脫水
  • 尿色: 淡黃色為理想,深黃色表示需增加水分攝取
  • 排尿頻率: 腹瀉恢復期應維持4-6次/天的排尿頻率

排便監測要點:

  • 使用布里斯托大便分類表(Bristol Stool Chart)記錄大便性狀
  • 觀察大便次數: 正常應逐漸減少至每日1-2次
  • 記錄排便時間: 從不規律到規律的轉變是腸道功能恢復的重要指標

需立即就醫的警訊:

  • 大便中出現鮮血或黑便
  • 連續8小時以上無尿或尿量極少
  • 排便後仍有強烈腹痛
  • 發燒超過38.5°C
  • 症狀持續超過5天無改善

建議使用手機APP或紙本日記記錄排泄狀況,就診時可提供醫師參考。

維持正常作息促進恢復

良好的生活作息對腸胃功能恢復具有顯著影響。臨床研究顯示,規律作息的患者平均恢復時間比作息不規律者縮短1.5-2天。

睡眠建議:

  • 保持每晚7-8小時的充足睡眠
  • 維持固定就寝和起床時間
  • 睡前避免使用電子產品和進食,至少保留2小時的緩衝時間

壓力管理:

  • 實踐簡單的冥想或深呼吸練習(每天10-15分鐘)
  • 避免高壓工作環境,必要時請假休息
  • 腹部按摩:順時鐘方向輕柔按摩腹部可促進腸道蠕動

適度運動建議:

  • 腹瀉症狀完全停止後24小時再開始輕度活動
  • 從每天15-20分鐘的散步開始
  • 逐步增加強度,但恢復2週內避免高強度運動
  • 運動前後補充足夠水分

日常習慣調整:

  • 規律如廁:固定時間如廁有助於重建腸道節律
  • 飯後避免立即躺臥,保持坐姿至少30分鐘
  • 養成細嚼慢嚥的飲食習慣,每口咀嚼15-20次

結合正確的飲食調整和健康的生活作息,大多數腹瀉患者可在1-2週內完全恢復。若恢復緩慢或症狀反覆,建議尋求胃腸科醫師的專業評估。

結論

腹瀉期間的飲食管理是恢復健康的關鍵,從初期適當禁食到逐步添加易消化食物,每個階段都需精確調整。正確選擇低脂蛋白質、易消化碳水化合物和特定水果,同時避開高脂、刺激性、產氣食物與咖啡因,能顯著縮短復原時間。配合規律作息與自我監測,大多數腹瀉患者能在1-2週內完全康復。記住,飲食恢復需循序漸進,過快回到正常飲食可能導致症狀復發,若情況惡化則應立即就醫。

常見問題

問題1: 拉肚子喝豆漿會加重腹瀉嗎?

答案:若本身對豆漿不耐或腸胃敏感,拉肚子時飲用豆漿可能會刺激腸道,導致症狀加重。建議腹瀉時暫時避免或減量飲用。

問題2: 喝豆漿導致腹瀉的原因是什麼?

答案:豆漿中含有寡糖,部分人腸道缺乏分解這類成分的酵素,會產生脹氣、腹瀉等症狀。此外,未煮熟的豆漿也會刺激腸胃導致不適。

問題3: 腹瀉時應該喝什麼飲品比較好?

答案:腹瀉時建議飲用溫開水、電解質液或稀釋過的運動飲料,以預防脫水。應避免含咖啡因、乳製品或刺激性飲料。

問題4: 豆漿中的抗胰蛋白酶是什麼?

答案:抗胰蛋白酶是存在於豆類中的一種蛋白質抑制劑,會干擾腸道對蛋白質的消化吸收,加重腸胃負擔,尤其是在豆漿未煮沸時較多。

問題5: 急性腸胃炎可以喝豆漿嗎?

答案:急性腸胃炎時腸胃功能較弱,飲用豆漿可能導致不適或加劇腹瀉。建議等腸胃恢復後再攝取,並盡量飲用充分煮熟的豆漿。

好友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