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上小學,你需要幾種「十大能力」?

台南打掃工具,學習,自理能力
好友分享:

關鍵字:台南打掃工具,學習,自理能力

是以,如果父母把自己當考官,把這些所謂應該學會的某某能力當成是孩子的考卷,那是萬萬不可的。因為那不但是誤解了這些能力指標在教育中的意義,也是替自己平添焦慮。那麼,既然不當考官,父母應該具備怎樣的能力?

台南打掃工具,學習,自理能力

潔田屋 輕巧取塵組(鋼管柄) CM15

人本教育基金會的親職講師陳雅萍提醒父母可以注意的是──推手還是捕手?「家長希望當推手,可是以我自己的想法來說,小孩與其說需要推手,他更需要一個捕手。意思是當小孩發生任何狀況的時候,比較難的是接住他而不是一直的說我希望你學會什麼、我希望你獨立自主。大人會有的是這個,不會的是怎麼當一個捕手。」雅萍說。

嗨,我想介紹一本書給你。如果你的孩子要上小學的話。雖然,這跟那種雖然很流行,但其實並不是那麼多人會認真執行的「XX前要學會的○○項能力」沒什麼關係。而且,看一本書比起看完十個別人為你整理好的要點,還要來得麻煩多了。

只是當所謂「專家」言之鑿鑿,為孩子這邊列出要學會的十件事情,那邊列出該達到的十種目標時,而且好像都頗有道理時,要相信誰?不相信誰?又真的要相信這些說法嗎?或者可以完全不管它呢?

為了安心的上學去……你(或者你的孩子)需要幾種十大能力?

► 十大能力那ㄟ有百百種?

先從務實點的部分想起,打開網路搜尋一下,會發現所謂XX能力的種類還真不少。

「上小學前該學會的十件事情」──(出處:王宏哲教養、育兒寶典)
「奧地利小學生該學會的25件事」──(出處:奧地利新聞報)
「孩子上小學前必須學會的90件事和不必教給孩子的90件事」──(出處:《上小學前該教和不必教的事》作者:清水曉)\

網頁一頁頁點下去,看到這些能力前面的數字呈現平方般的高速成長時,恐怕就足夠讓人焦慮了。一個小學生到底要會多少事情才有資格上小學啊?

這恰是網路時代帶來的新煩惱。我們已經毋需為資訊不足而苦痛,該苦惱的是在這些有如四散的煙火一般的資訊海洋中,可以用怎樣的眼光與角度去挑選出真正有意義的資訊,至少,看得懂其背後的涵義。

首先就以上述網路文章當中,數字最少的「上小學前該學會的十件事情」作為舉例吧。

1.自己收拾書包及隔天的制服
2.保持自己書桌的整潔
3.回家後自己拿出餐碗洗
4.會折睡袋及整理自己的床
5.學會自己洗頭及洗澡
6.每天主動拿一本課外讀物看
7.學會不去做令人討厭的事
8.回家先做完「必要的事」,才去做「想做」的事
9.面對困難的學習,會先想辦法
10.有連續運動40分鐘以上的耐力

根據三立新聞網的報導,提出這十項能力的作者對此十大能力也有做出說明:其中一到五項,就是要盡早培養生活自理的能力,因為你不會一直在孩子身邊;第六項是要提早從閱讀去拓展孩子的視野;第七項是要提昇孩子的同理心;第八項是要學習控制自己的慾望及責任感;第九項是要增加問題解決的能力;第十項除了增加健康,也能從運動中培養恆毅力。

而這種看起來很有道理的說明只說明了一件事情──這十大能力只是個大雜燴。而且,即興度可能還頗高,畢竟從第六點開始就盡是一些模糊的要求與理由,又為何前六點都是執行面,第七點開始突然變成哲學問題?討厭或不討厭什麼往往是很個人的,那麼,孩子要注意誰的討厭與不討厭呢?而如果不去做令人討厭的事情就可以培養孩子的同理心,那麼鼓勵孩子勇於做他人討厭的事情,是否也可以解釋為培養孩子的意志力以及勇於面對他人的壓力呢?

當然,有人會對這樣的評論不滿,畢竟說明本身看起來還是頗有條理的。那我們不妨一次跳到「孩子上小學前必須學會的90件事和不必教給孩子的90件事」來看看。只是這一百八十件事在數量上委實過多,在此僅擷取其中十件事情給與讀者們參照。

1. 用給筆畫出梯形、菱形、三角形、正方形和圓形。
2. 邊唱歌邊畫圖。
3. 用剪刀剪出直線或曲線。學習使用膠帶、打洞器、訂書機、迴紋針和尺。
4. 學習用尺裁紙。
5. 學習折小船、飛機等簡單的東西。
6. 學習組合比較複雜的玩具,如火車鐵軌。
7. 用雙手當笛子、水槍。
8. 用線在打洞的厚紙板上刺繡。學習繫鞋帶。
9. 學習打單結、蝴蝶結,擰乾毛巾。
10. 以拇指和食指彈彈珠。以食指移動象棋,不發出聲音。

這是裡頭列到必須教給孩子的九十件事情中的十件。很明顯的,是基於孩子的手部肌肉尚未發展完全,所以從各種方面給予練習,然而比起必須教給孩子的十件事,或許更有意思的事是在同一個項目裡,「不必」教給孩子的十件事──

1.告訴孩子玩泥巴不乾淨,儘量少玩。
2.告訴孩子給圖畫上色時,不要超出圖形。(隨孩子高興,超出又何妨。)
3.讓孩子任意使用小刀、剪刀等危險物品。
4.不准孩子使用訂書機、打洞器、迴紋針、三角板、膠水等文具。(孩子需要時可以借給他,甚至買給他用。)
5.怕孩子幫倒忙,不讓他做家事。(孩子若有興趣,可以從簡單的家事開始做起。)
6.孩子速度慢,所以不讓他幫忙剝蛋殼或落花生的殼。
7.利用燈光和手指玩影子遊戲時,孩子比錯立刻糾正。(可以讓他自己注意正確的比法。)
8.不教孩子怎樣用繩子綁東西。
9.只教孩子用雞毛撣子打掃(可教孩子如何擰乾抹布,擦拭桌椅)。
10. 用橡皮擦時只用單手(另一隻手應該壓住紙張)。

從這點來對比,其實不難看出這些不該教孩子的事情大概基於幾種理由|不去剝奪孩子自我學習的機會,也不在此刻做出超齡的學習要求。即便數目增加到了一百八十項,比起所謂「上小學前該學會的十件事情﹂,這些項目顯然更具有其內在邏輯。只是,這麼說著說著,難道是越多項越好嗎?當然也不是。

► 要求孩子十大能力,不如來給父母培力

倘若是長期閱讀本刊的讀者,應該對本刊專欄「台灣媽媽,猶太生活」中所談以色列的幼教實況並不陌生。從肌肉到心智的發展,以色列的幼教有著非常細膩的探討與能力指標,只是這些希望孩子在某某年紀時能夠發展出的能力,用意並不是為了篩選掉孩子,而是為了透過這些理解到孩子可能在什麼地方需要幫助,並具體的回應這些需求。這樣的細膩,展現出的是幼教工作者的專業。

是以,如果父母把自己當考官,把這些所謂應該學會的某某能力當成是孩子的考卷,那是萬萬不可的。因為那不但是誤解了這些能力指標在教育中的意義,也是替自己平添焦慮。

那麼,既然不當考官,父母應該具備怎樣的能力?

人本教育基金會的親職講師陳雅萍提醒父母可以注意的是──推手還是捕手?「家長希望當推手,可是以我自己的想法來說,小孩與其說需要推手,他更需要一個捕手。意思是當小孩發生任何狀況的時候,比較難的是接住他而不是一直的說我希望你學會什麼、我希望你獨立自主。大人會有的是這個,不會的是怎麼當一個捕手。」雅萍說。

是啊,面對孩子的成長路程,父母的焦慮與心急都是真實的,可是,能不能給予自己一個好的定位,去成為當孩子有需要時能夠好好承接這些需求的捕手,會讓事情變得不一樣。

比如當某些人提出某某能力,希望讓孩子守時,所以要用碼表來替孩子的作業時間計算時間時。父母們可以嘗試去想──不花太多時間在功課上是很好的,但我可以不用計時的方式,而用另一種更友善的,孩子不會感到那麼大壓力的方式來協助孩子。

而,當某些團體認為孩子應該背齊四書五經,從中吸收古代經典的智慧時。父母可以嘗試去想︱學習是好的,然而我們不但主張要快樂學習,也要教出會思考的孩子。所以我要用另一種方式給予他思考的空間與時間,陪著他一起思考,一起聯想,一起對世界問:為什麼?

在這類多如繁星的「十大能力」越來越氾濫的時代,或許無可避免的是孩子(甚至父母)會被他人逼著用這些能力來檢驗彼此,可是,能夠從中看出什麼是可以贊同的,又什麼是不需要的,就不會也不需被這些教條束縛,而能夠走出自己的路。就像許多人往往誤認考試的定義,認為孩子一但考差了就是不用功,所以得加倍花時間去硬背、補習。但其實孩子很可能是在某個學習的關節上卡住了,而考試不該成為孩子的篩選網,應該成為一項學習工具,目的是幫助大人們了解孩子什麼地方學會了,又可能哪裡卡住了。

所以,不需要急著當推手。因為孩子們往往更多是需要家長們停下來,當一個捕手來好好的承接他的不會。長出了不一樣的眼光的同時,也長出了好好相處的空間。

► 與孩子一同《快樂上學去》

說來說去,怪了,怎麼好像還沒說到那本書?可是,其實剛剛提到諸如考試之類的觀念,都可以從人本的《快樂上學去》(終於出現書名了)這本書裡得到提醒。這是本為了初上小學的父母與孩子設計的一本親子互動筆記書。帶著父母們一起談談孩子遇上了新老師、新課本、新朋友,好多好多的新事物。當然,也有功課、考試、偶爾吵吵架等生活上的煩惱。短短的故事背後留下小小的提醒,還有大大的,用來記錄、思索並釐清自己思緒的篇幅。

上小學,或者說孩子的每一個生命階段,其實都有著不同的課題,而這些課題是父母要與孩子一同學習的啊!

所以,嗨,我想介紹一本書給你。因為,或許你已明白了這本書有些什麼內容,可是卻還沒有自己從這本書中,重新認識自己,還有自己的孩子一次。

台南打掃工具,學習,自理能力

好友分享: